我在接觸很多消費品公司老板過程中,發現大家普遍的困擾有這么幾個:
1. 現在電商平臺競爭太激烈了,前些年還能吃紅利,現在吃不到了,盈利每年都在下降;
2. 店已經開了幾十家,但盈利平平,接下來怎么打破擴張限制;
3. 明明做了很多推廣,但同行競爭激烈,很難起量;
4. 感覺一直在賣貨,流量停了,銷售量就停了。
增長焦慮的背后,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一個問題:為什么有些產品一直是貨,而不能成為品牌?
也就是說,大多產品不是被用戶主動搜索的,只有擺在流量貨架上,才有被看到的機會,并且即便被看到了,被選擇的概率也遠低于行業頭部,交易成本極高。這是商品無限豐富的今天,大多數產品面臨的殘酷現實。
有人說,這是因為廣告投放做的不夠,以及渠道鋪的不夠,但我們需要搞清楚的一個定律是:在沒有做好品牌建設的情況下,一切大投放、大擴張都是浪費錢,甚至投的越多死的越快,因為你無法有效積累自己的品牌認知資產。
本文基于我們的理論總結和實踐,和大家聊聊對于一直只是在賣貨的公司來說,創建品牌本質是什么,并系統分享如何從0到1,科學的打造一個新品牌。
品牌是一個認知效率工具
科斯的交易成本原理告訴我們,企業之所以存在,是因為它降低了社會的交易成本,在企業產生之前,買衣服要先去找小店買布料,然后找裁縫設計縫制,而有了企業之后,買衣服只要去優衣庫這樣的服裝店選一件就行。
而企業的一切工作分為兩類:
第一類,降低內部交易成本;
第二類,降低外部交易成本。
其中內部交易成本指向組織效率,即供應鏈管理、人力資源管理、股權激勵等,外部交易成本指向消費者認知效率,即如何讓消費者更快的認識品牌,選擇品牌。
品牌既是企業長期經營之后的核心成果,也充當著消費者的認知效率工具。產品、語言、視覺體系的搭建就像制造一個信號發射塔,在信號滿格的情況下,消費者才能清楚、快速的接收品牌信息。
但這個信號發射塔的信號來源是什么呢?同行業的品牌,為什么有的信息傳遞效率高,有的信息傳遞效率低?一切都源于對一個商業關鍵詞的理解:品類。
品牌起源于品類分化
100多年前,達爾文用一棵大樹來描述自然界中物種的不斷分化、不斷漸變的演化過程,并稱之為“生命的大樹”。
物種的分化是通過自然選擇,由于任何物種產生的個體,超過其所能生存的個體,于是產生了生存的斗爭,那么任一生物的變異,無論多么細微,只要在復雜且多變的生活條件下對自身有利,就會獲得較好的生存機會,因而被自然選擇了。
毫無疑問,這種偉大的演進過程,在商業世界里也不斷發生著。不同的是,商業的世界里不斷分化出的是各種各樣的品類物種,比如車子的分化,就是不斷橫向、縱向演變的一個過程。